 
早期辨別失智症症狀|台灣家人必知
台灣65歲以上失智盛行率約7.99%,而從首發到確診平均延遲可達3.5年,常錯過黃金介入期。當你懷疑長輩有失智症症狀,例如反覆提問、夜間遊走或懷疑被偷,本篇以台灣視角提供實用檢核與就醫路徑,幫助家屬及早判讀與行動。
📋 重點摘要
- 掌握10大前兆,勾選3項以上建議安排評估
- 用三步辨識法區分MCI與早期失智症症狀
- 台灣可透過1966與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連結服務
- 立即製作功能影響清單,門診判讀更精準
從MCI到早期失智:10大前兆×三步辨識法
輕度認知障礙(MCI)與早期失智症症狀在臨床上常有重疊,但關鍵在於是否開始影響日常功能。建議家屬先用簡單的三步辨識法定位,再決定追蹤或就醫時程。
三步辨識法:第一,比較日常落差是否影響帳務或安全;第二,留意症狀是否逐月加劇或跨域出現;第三,若影響功能或家人負擔提升,建議於2-4週內就醫。若想快速自評,可先使用本院的 MCI自測工具 取得初步參考。
💡 專業提示
立刻做一張「功能影響清單」,列出最近一個月在理財、用藥、家電與行路的具體失誤並標註日期,帶至門診供醫師判讀。
- 經常忘記剛發生的事情,需他人反覆提醒
- 處理金錢、帳務、用藥變吃力或出錯
- 找路、辨識時間地點混亂,容易迷路
- 找字困難、對話斷片、講話變繞圈
- 做菜、使用家電、安排行程能力下降
- 判斷力變差,易被詐騙或購物失當
- 興趣減少、退縮社交,不太想出門
- 情緒忽冷忽熱、易怒或多疑,懷疑被偷
- 視空間困難,如倒水打翻或停車歪斜
- 睡眠紊亂,日夜顛倒或夜間遊走
臨床觀點指出:正常老化為偶發性遺忘且仍能回想;MCI以忘新事與找字變慢為主但維持獨立;早期失智症症狀則開始影響理財、交通或安全,且呈逐步惡化。
台灣視角:血管性失智攻略與就醫資源地圖
在台灣,中風與心血管代謝疾病高盛行,使血管性失智相對常見。此類失智常以思考變慢、注意力與規劃力下降、步態不穩及情緒波動為主,記憶問題可能不如阿茲海默明顯。
就醫時建議先至神經內科或身心科,必要時會安排MRI與代謝檢查;家庭可透過長照專線取得服務連結與喘息資源,詳細資源請參考長照專區:1966:失智症照護與服務資源。
實務小撇步:門診攜帶藥袋、慢箋與功能影響清單;在家先做兩分鐘的時計測試供醫師參考。地方案例顯示,及早轉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可在數月內穩住功能與照護節奏。
失智類型比較×嚴重度分級:專家級判讀與照護時間軸
失智包含多種亞型:阿茲海默以記憶受損為主,血管性多見執行功能與步態問題,路易體失智易有視覺幻覺與注意力波動,而額顳葉失智則常以人格改變與語言受損為首發。不同類型對藥物與復健策略影響甚鉅。
針對生活處方與飲食介入,建議參考護腦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的實務指南:護腦飲食攻略,可作為風險因子管理的一部分。
- MCI:功能大致可維持,重點在風險因子控制與習慣養成
- 早期:記憶或執行功能影響日常,建立安全與財務清單
- 中期:需部分到大量協助,加入日照與居家服務
- 晚期:全日照護,需預立醫療決定與照顧者支持
⚠️ 專家警告
若出現急遽惡化、突然失語、單側無力或意識混亂,請立刻就醫或叫救護車,因可能為中風或其他急症。
常見問題
問:我怎麼判斷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症症狀前兆?
答:關鍵在於「是否影響日常功能」與「是否持續加劇」。若遺忘開始影響帳務、用藥或安全,或在兩至三個月內逐步惡化,應安排評估。實用做法是記錄一週功能事件清單並勾選10大前兆,兩週內預約神經內科或身心科。
問:台灣要看哪一科?就醫前該準備什麼?
答:建議先看神經內科或身心科;就醫時帶藥袋、慢箋、功能影響清單與時計測試結果。醫師會評估血壓、血糖、B12、甲狀腺及必要的腦影像,家屬陪同描述近三個月的具體失誤有助診斷。
問:夜間遊走或懷疑被偷怎麼處理?
答:先排除身體因素與藥物副作用,再以環境安全與同理溝通為主。夜間遊走可透過減少臥室刺激、安裝夜燈與簡單門鎖改善;對妄想以安撫與轉移注意力為優先策略。更多失智症警訊與自評資訊,可參考國民健康署資源:國民健康署:失智症十大警訊。
問:血管性失智與阿茲海默症檢查有何不同?
答:血管性失智常與中風史、步態改變與情緒波動有關,檢查重點在腦血管影像與血管危險因子評估;阿茲海默則以記憶測驗與必要影像評估為主。建議帶上中風病史、影像報告與慢性病數據,與醫師討論二次中風預防與復健安排。
問:MCI可以逆轉或穩定嗎?
答:部分MCI可穩定或改善,重點在控制可改變的風險因子。實務建議包含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、規律睡眠、社交活動與認知訓練;同時排除可逆原因如甲狀腺異常或B12缺乏,並於3-6個月追蹤。
問:護腦營養學堂的內容是否經醫師審閱?
答:護腦營養學堂以台灣與國際權威資料為基礎,並採專科醫師審閱流程,上線前由神經內科醫師審核重點並定期更新。若有新研究或實務建議,讀者可回饋以協助優化內容。
結論:失智症症狀的自然出現
辨識失智症症狀是一段需要策略與時間軸的過程。從本篇10大前兆到MCI與早期差異、類型比較與台灣資源指南,建議立即製作功能影響清單並在兩週內安排專科評估。若需進一步工具或個別化建議,可參考本文內提供的資源並與專業團隊討論,以穩住照護節奏與保障長輩安全。

 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