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失智症症狀|台灣 2025
WHO估計全球逾五千五百萬人受失智影響,2050年可能翻倍上升;台灣65歲以上盛行率約一成,但診斷率仍有待提升。面對疑似失智的行為改變,家屬常分不清正常老化與病理性變化。本文整理15大失智症症狀、台灣記憶門診流程與實用居家SOP,幫助你快速分辨與處置。
📋 重點摘要
- 識別失智症症狀的關鍵:記憶衰退、功能受損、行為變化。
- 居家應對BPSD以排除可逆原因與降刺激為首要。
- 台灣記憶門診檢查:MMSE/MoCA、血檢、影像與神經心理評估。
- 病程約10年,年輕型失智需早期專科評估與功能維持。
失智症情緒行為(BPSD)居家SOP
失智相關的情緒與行為症狀(BPSD)包含焦慮、抑鬱、幻視、攻擊或遊走等,常因生理、心理與環境交互影響而惡化。照顧者宜依序執行排查、環境調整、溝通與非藥物介入,降低症狀頻率與傷害風險。
實務步驟包括:第一步排除可逆誘因(感染、疼痛、便秘、藥物變動);第二步安全與降刺激;第三步簡化語句與一步驟指令;此外規律日照與運動亦很重要。
💡 專業提示
先記錄7天觸發因子(時間、地點、行為、誘因與處理結果),就診時提供這份觀察表可加速診斷與治療調整。
若懷疑需就醫,可參考本網站的相關資源與工具,包含症狀清單與SOP下載:症狀清單
失智症診斷:台灣記憶門診路線與差異化判讀
遇到疑似失智,多數可先至家醫、神經內科或身心科評估,再轉至記憶門診。常見檢查為MMSE或MoCA、血液(甲狀腺、B12等)、尿液與腦部影像(CT/MRI),必要時進一步做神經心理測驗。
不同病型具不同典型表現:阿茲海默以記憶及找字問題為首發;血管型多步態與執行功能受損、階梯式惡化;混合型則同時出現。就醫前準備藥單、3-6個月行為紀錄與共病史可顯著提升診療效率。
欲了解就診工具與完全流程,可參考本站整合的記憶門診指南:診斷指南
失智症病程與年輕型失智:10年時間軸與高階介入
失智病程常被比喻為約10年進度條:早期(1-3年)出現記憶與找字困難;中期(4-7年)需生活協助並出現明顯BPSD;晚期(8-10年)面臨吞嚥與感染風險增加。不同階段介入重點不同,早期以維持功能與預防惡化為主。
年輕型失智(<65歲)多以語言或行為改變為首發,易被誤判為壓力或憂鬱。若有家族史或快速惡化,應儘速轉介專科並進行影像與生物標記評估。
⚠️ 專家警告
在未排除可逆原因前,切勿草率貼上失智診斷;譫妄可能在數小時內惡化,延誤處理恐危及生命。任何藥物調整應先諮詢醫師。
欲進一步自我檢核早期徵兆與領取可列印清單,請使用我們的早期檢核工具:早期檢核
常見問題
問:正常老化和失智症症狀怎麼分?哪些紅旗要就醫?
答:正常老化多表現為「想起來慢」,而失智症症狀則為「想不起來且影響日常功能」。若出現重複問同一問題、頻繁迷路、熟悉工具用法喪失或人格顯著改變,應就醫評估。實務建議先記錄7天觀察表並帶藥單與病史就診,這能縮短診斷時間並提高檢查效率。
問:記憶門診怎麼掛?要準備什麼?
答:可由家醫、神經內科或精神科轉介,亦可直接掛記憶門診。常見檢查包含MMSE/MoCA、血檢與腦部影像。建議準備最近用藥清單、近3-6個月的行為紀錄與緊急聯絡人資料;必要時先向1966長照專線諮詢以連結地方資源。
問:半夜躁動、走動不止怎麼辦?
答:首先排除疼痛、便秘或感染等可逆原因,並立即採取安全與降刺激措施(夜燈、降低噪音、移除危險物)。白天安排規律活動與日照可改善夜間顛倒;若有暴力風險或疑似譫妄,請立即就醫。
問:血管型與阿茲海默差在哪?如何預防惡化?
答:血管型重於步態與執行功能受損且常呈階梯式惡化,阿茲海默則多由記憶與語言問題起步。預防重點為控制血壓、血糖與血脂、戒菸與規律運動。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說明可獲得國際預防策略:WHO|Dementia
問:年輕型失智如何與壓力或憂鬱區分?
答:年輕型失智常伴隨語言、行為或職能急遽下降,而憂鬱則以情緒低落與動機喪失為主。若出現失語、衝動或判斷力明顯退化,應進一步做神經心理測驗與影像檢查;在台灣可參考衛福部或記憶門診資源協助鑑別診斷:衛福部|社區失智調查
問:哪些情況該立刻急診?
答:出現意識改變、急性混亂、發燒合併嗜睡、疑似中風或有自/他傷風險時應立即就醫。中風FAST徵象(臉歪、手無力、說話不清)或譫妄的快速波動都屬緊急情況。欲了解更多臨床背景與病因,參考國際學術資料:UCSF|什麼是失智症
結論:失智症症狀的自然出現
早期識別失智症症狀並搭配正確就醫流程,是掌握照護主導權的第一步。從BPSD居家SOP、台灣記憶門診路線到10年病程時間軸,建議先記錄觀察表、分工照護並預約專科評估。若需可列印的觀察表與就醫清單,可利用本文提供的工具與資源,讓照護更有系統且減少不必要的奔波。

 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