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智症症狀全攻略:10大早期警訊+分期對照表,台灣就醫資源一次掌握

文章配圖






失智症症狀早知道:10個早期徵兆+分期對照表|台灣護腦營養學堂

失智症症狀早知道:台灣10個早期徵兆與分期對照表

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約7.99%,代表每12位長者就可能有1位需要關注(資料源自衛福部公布最新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)。你是否分不清正常老化與失智症早期?除了記憶力下降,語言找字難、視覺空間障礙與判斷力下降也是重要警訊。本篇從台灣在地視角,結合檢核表、分期對照與就醫路徑,幫助你全面了解失智症症狀、BPSD與長照2.0資源,並掌握從AD-8、MoCA評估到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的完整SOP。若你發現家人常重複問問題或走錯路,別慌,跟著我們從懷疑到行動,穩穩破關。

📋 重點摘要

  • 失智症症狀涵蓋認知、行為精神(BPSD)與功能影響三大類
  • AD-8與MoCA為主要篩檢與評估工具,MCI為關鍵介面
  • 台灣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與長照2.0提供完善醫療與照護資源
  • 不同失智類型症狀差異大,BPSD管理需非藥物優先、藥物謹慎

失智症症狀分類全比較:認知、行為精神(BPSD)與功能影響

失智症症狀不僅是記憶力下降,根據國際與台灣在地定義,主要分為三大類:

  • 認知症狀:包括記憶力減退、語言障礙(找字困難、講話繞圈)、視覺空間障礙(看地圖、停車位辨識)、執行功能缺損(規劃困難、容易分心)、判斷與決策能力下降。
  • 行為精神症狀(BPSD):焦慮、憂鬱、妄想(如被偷)、視覺幻覺、激動、睡眠障礙及黃昏症候群。
  • 功能影響:日常生活能力(ADL,如穿衣、洗澡)與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(IADL,如使用ATM、繳費、打電話、手機導航)受損。

行動SOP建議先使用簡易量表篩檢,再安排專業就醫確診。AD-8為家屬版快篩量表,分數≥2即建議就醫;MoCA由專業人員操作,評估多面向認知功能,分數低不等於確診,需結合病史與影像評估。輕度認知障礙(MCI)為重要介面,非記憶性問題(視空、語言、執行功能)有時更早出現,需特別留意。

若出現「找不到熟路、用手機APP卡頓、常做錯轉帳、情緒波動或被害妄想」等非典型症狀,切勿歸咎老化,應及早檢測與就醫。建議就醫科別為神經內科或身心科,攜帶量表、用藥清單及近半年健康紀錄(血壓、血糖、睡眠)。

💡 專業提示

先做AD-8自評(家屬協助填寫),分數≥2即約神經內科;同時準備IADL功能變化的「小事紀錄」(如錯繳費、迷路、語詞卡住),有助醫師判斷是否為早期失智或其他原因(憂鬱、睡眠障礙、藥物副作用)。

更多詳情請參考失智症症狀完整指南就醫確診流程

失智症分期症狀對照表(台灣版):從MCI到晚期與生活能力影響

將失智症症狀分期如同遊戲副本時間軸,有助選擇合適策略與資源:

  • 臨床前期:可能只有主觀健忘或注意力下降,生活仍可自理。建議建立基準測試紀錄與生活型態介入(運動、社交)。
  • MCI階段:認知明顯下降,但ADL多可獨立;IADL開始出錯(理財、導航、複雜家電)。若有非典型徵兆(視空、語言、判斷),應提高警覺。
  • 輕度失智:記憶與非記憶領域出現失誤,IADL需協助,常重複提問、走錯路。
  • 中期失智:ADL部分需協助,BPSD風險升高(夜間徘徊、妄想、誤認人)。
  • 晚期失智:需全日照護,吞嚥、行動與合併症風險高。

台灣就醫與照護路徑(SOP)如下:

  1. 先至神經內科或身心科進行評估與鑑別診斷。
  2. 轉介至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建立個案管理與照護計畫(家屬教育、資源連結)。
  3. 撥打1966申請長照2.0,評估失能等級,導入居家/日間照顧、喘息服務與送餐交通。
  4. 參與社區據點日間活動,穩定作息,降低BPSD發生。

北部案例中,大學教授以視覺空間障礙與找字難為起始,AD-8得分3即就醫,納入共同照護中心並規劃日間活動與用藥調整,夜間不安與誤認明顯改善。台南在地照護則透過社區活動與環境調整,降低夜間徘徊與走失風險,減輕家屬照顧壓力。

🏆 台灣本地優勢

台灣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與長照2.0形成雙主線照護體系,前者專注醫療確診與個案管理,後者提供服務與資源彈性導入。搭配1966一站式申請,家屬能快速取得所需補給包,將時間留給高品質相處。

更多政策與資源詳見:衛福部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政策長照2.0失智症照顧資源台北市政府失智症早期徵兆

高級洞察:不同失智類型症狀差異與BPSD管理攻略

失智症類型如不同職業天賦樹,早期症狀各有重點,影響辨識與治療:

  • 阿茲海默型:以記憶力退化為主,後期影響語言與視覺空間,定向感差、重複提問常見。
  • 路易體型:注意力波動、早期視覺幻覺、帕金森樣動作,對抗精神病藥物敏感,需謹慎用藥。
  • 血管型:呈階梯式惡化,執行功能與步態不穩明顯,控制三高為關鍵。
  • 額顳葉型:語言變化、人格與社交抑制降低、衝動行為,記憶退化較晚出現。

BPSD管理SOP強調非藥物優先,藥物使用需謹慎:

  • 環境調整:維持固定作息、充足照明、減少噪音,配置安全導引(門口提示、浴室止滑)。
  • 活動設計:日間規律活動(走路、認知遊戲、音樂),避免午睡過長,降低夜間躁動。
  • 溝通技巧:先共情再引導,使用簡短句與單一步驟指令,避免爭辯。必要時記錄誘發情境,供醫師調整策略。
  • 藥物使用:僅在危及安全或嚴重困擾時,由專科醫師評估後使用,並持續追蹤副作用。

⚠️ 專家警告

出現幻覺、被害妄想或急遽惡化時,切勿自行調整藥物。路易體失智對部分抗精神病藥高度敏感,務必盡速就醫評估。若伴隨感染、電解質不平衡或新藥副作用,也可能導致類似表現,需醫療排除。

相關治療與生活型態建議請參考失智症治療與BPSD管理護腦飲食與生活型態

常見問題

問:正常老化與失智早期怎麼分?有哪些失智症症狀警訊?

答:正常老化是「想起來慢」,失智早期是「怎樣都想不起」。功能受影響是關鍵。偶爾忘記但能靠提示想起,多屬正常老化。若常重複發問、在熟悉環境迷路、語詞卡住、判斷力變差,且影響IADL(理財、用藥、導航),應提高警覺。建議先做AD-8,分數≥2就醫評估。蒐集近3-6個月功能變化事證,帶去就醫更有效率。可參考地方政府「十大警訊」清單。

問:在台灣,懷疑失智應先看哪一科?要帶什麼?

答:優先看神經內科或身心(精神)科,再由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服務。門診請攜帶AD-8結果、現用藥、慢性病資料、家屬觀察紀錄(走失、理財錯誤、夜間問題)、近期檢查報告。醫師可能安排MoCA、影像或血液檢查,釐清是否有可逆因素。就醫後可撥1966申請長照評估,與共同照護中心銜接,形成醫療與社福雙線支援。

問:AD-8和MoCA差在哪?分數怎麼看、多久追蹤?

答:AD-8為家屬快篩,MoCA為專業認知量表。AD-8分數≥2建議就醫;MoCA評估注意力、語言、視空等,分數需依年齡教育調整解讀。MCI患者通常3-6個月追蹤一次,失智確診後依醫師建議定期回診與功能評估。建議建立個人認知存檔,固定時間重測,觀察趨勢而非單次分數。

問:什麼是失智症非典型症狀?視覺空間與判斷力如何自檢?

答:非典型症狀指非純記憶問題,如視覺空間、語言與判斷力變差,是早期關鍵線索。常見表現包括停車找不到車、在熟路走錯交流道、用APP頻頻出錯、社交判斷失準。自檢可用路線抄寫、時鐘描繪、七步驟任務規劃,若明顯困難且影響生活,應就醫。建議記錄最近三次迷路或誤操作具體情境,提供醫師判讀。

問:出現BPSD(妄想、幻覺、激動、失眠)時,家屬怎麼做?

答:先確保安全,再找誘因,優先非藥物處置,必要時就醫。排除疼痛、感染、便秘、脫水與環境刺激,調整光線與作息,避免下午長時間小睡,簡化語言指令。若危及安全或嚴重干擾生活,尋求專科醫師與共同照護中心協助。建議建立BPSD事件紀錄卡,記錄何時、何地、誘因與處置,有助醫師調整策略。

問:MCI會不會變好?能預防進展為失智嗎?

答:部分MCI可穩定甚至改善,關鍵在改變危險因子與持續訓練。控制三高、睡眠呼吸中止治療、聽力輔具、規律有氧與抗阻訓練、社交參與與地中海飲食均與較佳軌跡相關。認知訓練與憂鬱治療也很重要。建議用行為任務表將運動、社交與飲食例行化,三個月回測MoCA或功能指標。

問:什麼時候該申請長照2.0?1966能幫什麼?

答:當IADL或ADL出現需要協助時即可申請,1966提供評估與媒合服務。不必等嚴重才申請,只要出現外出需陪同、理財錯誤、藥物管理困難、夜間安全疑慮等,即可撥1966安排評估,導入日照、居家服務、交通接送、喘息與輔具補助。申請前建議列出需求清單(照顧時數、交通、復能目標),提升媒合效率。詳見長照2.0失智症照顧資源

問:不同失智類型早期表現差在哪?需要注意什麼?

答:阿茲海默型以記憶退化為主,路易體型有幻覺與波動,血管型呈階梯式惡化,額顳葉型則有人格與語言改變。類型不同影響治療與用藥風險(如路易體對抗精神病藥敏感),早期辨識與專科診斷非常重要。建議結合影像、神經心理評估與功能觀察,並將首發症狀時間線詳細記錄,帶至門診協助正確分類與對症治療。

結論:失智症症狀早知道的重要性與行動建議

及早分辨失智症症狀,能有效避免冤枉路,並大幅降低家屬照顧壓力。從自我檢核(AD-8)到專業評估(MoCA)、從分期對照到BPSD管理,再結合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與長照2.0資源,台灣已建立完整且可行的照護路線。若你正猶豫下一步,建議從今天開始記錄功能變化、完成AD-8並預約門診,必要時撥打1966尋求協助。越早行動,越能守住生活品質,並把握調整失智症症狀軌跡的黃金時間。

更多相關資訊請參考失智症症狀指南長照2.0資源介紹


個人頭像照片
林志豪

資深臨床營養師,擁有英國倫敦大學營養醫學碩士學位。專精於預防醫學和抗衰老營養學,曾在多家大型醫院擔任營養部主任。現任台灣營養師公會理事,並擔任多個健康節目的專業顧問,致力於推廣科學化的營養知識。

本網站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,不應取代專業醫療建議。如有健康問題,請諮詢合格醫師或營養師。

陪伴每一段珍貴時光,專注失智症相關產品的【Dr. Brain】,提供貼心設計與專業選擇,讓生活更安心。點擊了解更多 👉 Dr. Brain 官方網站

This will close in 20 second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