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10大常見失智症症狀(含情緒與行為):台灣就醫時機與照顧攻略一次看懂
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,65歲以上失智盛行率約7.99%,推估約35萬人正受影響。很多家庭把早期變化只當作「健忘」,卻忽略情緒起伏、作息紊亂與判斷力下降等核心失智症症狀。若長輩有夜間遊走、白天焦躁或重複問話,應把握黃金介入期。本文以家屬視角整理十大早期警訊、就醫SOP與台灣在地資源,並提供實用自查工具與門診準備清單,協助家庭降低照顧卡關風險。
📋 重點摘要
- 觀察日記→自查→就醫:三步驟把握黃金期
- 十項早期警訊任一持續影響生活即需注意
- 台灣可透過共照中心與1966長照銜接資源
- 分型分期有助於辨識非記憶型失智與BPSD
非典型也要看見:10項失智症症狀早期預警自查+就醫SOP(可下載)
正常老化多為偶發性忘記,失智症症狀則是持續惡化且影響日常功能。情緒與行為症狀(BPSD)如焦慮、憂鬱與作息紊亂,常被誤認為脾氣改變。建議採用「觀察日記→自查→就醫」三步驟,並記錄發生時間、影響程度與觸發情境,以利臨床判斷。
早期預警Top10(任一項持續4-8週且影響生活,務必就醫)
- 短期記憶明顯下降(重複問同一事)
- 計畫、執行功能變差(做菜、繳費常出錯)
- 找字困難、理解變慢
- 時間、地點混淆(走失或遲到頻繁)
- 視空辨識異常(倒水灑、停車歪斜)
- 判斷力下降(詐騙/推銷易受騙)
- 情緒大幅波動、焦慮或憂鬱
- 睡眠/作息紊亂(日夜顛倒、夜間遊走)
- 個性改變或退縮(變冷淡、社交減少)
- 理財或用藥管理失誤
就醫SOP:觸發條件為出現≥3項早期警訊或單一警訊快速加劇。建議先掛神經內科或身心科,攜帶觀察日記、藥單與共病清單,再安排神經心理評估與影像檢查。若需社區支援,可參考當地失智共照中心連結,協助後續照護銜接。
💡 專業提示
先別急著爭辯對錯,先記錄。用「事件-時間-情緒-影響」四欄記錄兩週,帶去門診比口述更精準,醫師也更容易判斷是否為失智或可逆原因。
台灣在地資源導航:失智症症狀掛哪一科、怎麼銜接共照與1966長照
台灣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與共照中心,提供從診斷到照顧的一條龍服務。就醫動線建議為:家醫/神經內/精神科初評→失智共照中心→神經心理/職能治療評估→個別化照護計畫。若同時有作息紊亂或情緒問題,應優先處理安全與睡眠以降低跌倒與走失風險。
官方資源與長照銜接:可透過長照2.0資源啟動居家、日照與喘息服務;另有流行病學資料可參考衛生單位公布數據,協助了解盛行趨勢並規劃照顧。
實務範例:北部醫院常與社區據點合作提供門診到日照的串連方案;高雄地區案例顯示,家屬採用觀察日記與自查表後,能在三個月內完成共照評估並有效介入夜間行為。
本地優勢:台灣擁有完善的失智共照網絡與單一窗口,結合健保門診的可近性,能在早期把風險壓住並提升照護效率。更多流行病學與政策資料可參考政府公布的相關報告與統計。
分型與分期的高級辨識:失智症症狀在額顳葉、路易體、血管型與年輕型的差異
要精準解讀失智症症狀,應同時考量「分期×分型」。分期上,輕度多為新知學習差與找字慢;中度開始影響日常功能並出現BPSD;重度則需全天照護。分型有助於預測病程與介入重點。
- 阿茲海默型:短期記憶與學習受損最明顯。
- 血管型:常呈階梯式惡化,伴隨步態與構音變化。
- 額顳葉型:同理心下降、衝動與語言改變。
- 路易體:視幻覺、帕金森樣動作與認知波動。
- 混合型:需整合影像與量表判讀。
年輕型(<65歲)常以職場功能受損為先兆,務必及早評估以保留工作與社交功能。相關營養與生活介入可增加穩定性,詳細飲食建議見下方延伸資源。
⚠️ 專家警告
別把情緒行為當成「個性變了」就略過。BPSD常是早期關鍵訊號,尤其路易體與額顳葉型可能以非記憶症狀開場,影響功能或安全時應立即評估。
若想了解營養與非藥物介入的具體建議,可參考本平台的失智飲食指南,作為門診外的日常支援。
常見問題
問:失智症症狀有哪些早期警訊?和正常老化差在哪裡?
答:重點在「頻率+影響功能」。若記憶、判斷、作息或情緒變化持續4-8週且影響生活,應盡速評估。正常老化多為偶發性健忘且可藉提示回憶;失智則常重複問事且伴隨功能退化。實務建議是先做自查並帶觀察日記到神經內或身心科門診。
問:在台灣應該先看哪一科?如何接軌失智共照與1966?
答:建議先看神經內科或身心科進行認知篩檢與初步評估,醫院通常會協助轉介失智共照中心。若需要長照服務,可直接透過長照2.0資源啟動居家或喘息申請,縮短等待與銜接時間。
問:家屬面對夜間遊走、情緒失控、重複問話怎麼辦?
答:首先安撫並確保安全,記錄觸發情境與時間。BPSD管理以非藥物介入為主,如固定作息、增加白天活動量、環境簡化與光照調整。必要時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藥物或睡眠治療,並使用「觸發-反應-結果」紀錄供臨床參考。
問:如何分辨額顳葉型與路易體的差異?混合型怎麼看?
答:額顳葉型以行為與語言改變為主,早期可能出現衝動、同理心下降或飲食改變;路易體則常見視覺幻覺、帕金森樣症狀及認知波動。混合型需整合臨床、量表與影像,家屬可記錄具體事件或影片提供醫師協助判斷。
問:失智能治癒嗎?早期介入有什麼用?
答:目前尚無完全治癒方法,但早期介入能延緩惡化、降低BPSD並提升生活品質。藥物可穩定部分認知症狀,非藥物如運動、認知訓練、規律作息與飲食(地中海型等)能實質提升功能與生活品質。建議規畫長期追蹤與多面向介入。
問:怎麼準備門診,提升一次到位的效率?
答:帶齊四件套:觀察日記、現用藥與過敏史、過去影像/檢驗、陪診問題清單。門診前列出「最困擾的三件事」與三個想達成的目標(診斷、用藥、轉介),並把安全風險明確寫出,能大幅提升診療效率。
問:在台灣如何判斷何時一定要就醫?
答:當出現≥3項失智症症狀持續4-8週、明顯影響功能或合併安全風險(如走失、跌倒、用藥錯誤)時,應立即評估。可參考政府自我檢核資源如國健署十大警訊作為初步判斷工具。
結論:主要關鍵字的自然出現
辨識失智症症狀不只看記憶,情緒、行為與作息的系統性變化同等重要。台灣已有成熟的共照與長照網絡,啟動「觀察日記→自查→就醫→資源串接」流程,多數家庭能在早期有效介入並提升生活品質。需要更快上手?到本平台下載自查表與陪診SOP,並查看各縣市資源地圖,今天就替家人補上照顧的安全與支持,或參考內部資源如失智症症狀詳解以取得更完整的門診準備建議。

 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