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失智症症狀完整比較與台灣在地資源指南
台灣65歲以上失智盛行率約7.99%,推估超過35萬人,且行為與心理症狀(BPSD)任一項發生率約66%。你是否也遇過這樣的困擾:家人最近常重複購物、半夜要出門、情緒忽冷忽熱,卻說「只是老了」?本篇將醫學術語轉化為日常情境,教你辨識失智症症狀、掌握就醫時機,並串聯台北與台南的在地資源。你家也出現相似狀況了嗎?先別慌,我們用簡單清單和實例帶你一步步處理。
📋 重點摘要
- 失智症症狀多元,包含記憶、判斷、情緒及行為改變
- 十大警訊情境化,幫助家屬及早發現與行動
- 台北與台南提供完善的在地就醫與照護資源
- 三大類型失智症差異明確,利於精準診斷與治療
十大警訊情境化:從忘記關瓦斯到夜間遊走,這樣做最安全
失智症症狀不僅是記憶力下降,還包含判斷力變差、語言找字困難、視空間障礙、個性與情緒改變,以及日夜顛倒與走路不穩。將這些症狀放入台灣日常生活場景更易理解:例如重複在超商買同樣物品、藥吃了又吃;把鑰匙塞進電鍋;LINE通話時說不清地點與時間;傍晚開始焦躁;半夜要出門找「上班的地方」。若你發現這些改變,可能已落入十大警訊範圍,可先參考國健署:失智症十大警訊與真人情境教學影片,快速建立共識與行動方向。
行動步驟(像打王前先補裝備):
- 觀察記錄:連續兩到四週,記下發生時間、地點、誘因與安全風險。
- 優先安全:安裝瓦斯偵測器、防滑墊、夜燈與浴室扶手;把常用藥盒與危險物分開。
- 溝通話術:避免爭辯;用「我訊息」與同理回應,轉移注意焦點,例如「先喝口水再慢慢找」。
- 就醫流程:先至家醫科或身心科、神經內科;帶既往病史、用藥清單與觀察紀錄,醫師常會安排量表(如AD‑8、MMSE)、血液、影像與睡眠評估。
- 帶診清單:近期病史、三件最困擾的行為、跌倒紀錄、睡眠與情緒變化、家族史、所有藥物與保健品。
臨床觀點指出,BPSD(焦慮、猜疑、幻覺、作息混亂)相當常見,但可透過環境調整、規律作息與適當藥物/非藥物介入來改善。只要行動夠早,大多家庭能讓衝突與風險明顯下降。
💡 專業提示
先別急著貼標籤。先排除「急性」問題,如泌尿道感染、電解質失衡或藥物副作用,這些都會加重混亂與情緒。準備一份兩週觀察表與AD‑8結果,帶去門診,診斷與處置會快很多。
更多失智症症狀詳解請參考失智症症狀指南。
台北與台南就醫與照護路徑:一鍵找到在地資源
台灣逐步建構失智友善社區與1966長照專線,並由各縣市衛生局提供篩檢教材與轉介服務。建議從官方管道起步,找得到也用得上。若家屬需要說服高齡長輩,先下載簡明的圖文教材與海報,有助降低抗拒。
- 台北:可先上台北市政府失智服務網:早期徵兆與下載專區,下載早期徵兆、自我檢測與就醫指引,並查詢共照中心、日照據點與交通補助。入口清楚、資料完整。
- 台南:衛生局提供在地衛教、篩檢與照顧者支持,可連結共照中心、課程與喘息資源,適合以家庭為主的照護安排。詳見台南市衛生局:認識失智症與在地資源。
- 若需要佐證就醫與介入的重要性,可引用衛福部流調與BPSD比例,幫家人建立「早就醫=更安全」的共同語言,參考衛生福利部: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。
在地案例:
- 台南阿嬤夜間遊走、白天嗜睡:家屬先做睡眠衛教與規律日間活動,串接日照據點,並回診調整藥物後,夜間活動減少、跌倒風險下降。
- 台北上班族父親情緒波動、被害妄想:先做財務監管與居家安全,門診行為介入搭配藥物微調,重複購物與爭執明顯下降。
使用技巧:
- 先打1966,請專人評估並安排到宅/到院服務;
- 下載十大警訊教材,與長輩一起看,一邊勾選一邊聊;
- 用LINE定位與家庭群組提醒服藥與行程,降低走失風險;
- 每月一次家庭會議,檢視照護進度與安全清單。
🏆 本地優勢
台北資源密度高、資訊入口集中,適合快速啟動評估與連結服務;台南社區支持紮實、與共照中心合作緊密,利於長期陪伴與喘息安排。兩地皆可透過1966與衛生局平台,獲得一致且具體的轉介動線。
阿茲海默、血管性與路易體失智症的關鍵症狀差異
想進一步判斷失智症症狀類型?先看「起始點」與「非記憶性」表現。阿茲海默多從記憶受損開始,逐步影響語言、視空間與執行功能;血管性常呈現階梯式惡化,專注力、規劃與步態明顯受影響,情緒與夜間混亂也常見;路易體則以反覆視覺幻覺、注意力波動、REM睡眠行為障礙(RBD,演夢會動手腳)與帕金森樣步態為關鍵線索,記憶退化反而可能較晚突顯。
深度策略:
- 觀察時間軸:是否「階梯式」惡化(血管性暗示)或「慢慢變糟」(阿茲海默常見)。
- 抓關鍵三件事:幻覺內容是否生動、是否白天清醒時出現(路易體線索);是否合併跌倒、走路拖步與僵硬;是否有腦中風史或心血管危險因子。
- 就醫時告訴醫師:夜間行為、作夢會打人踢腿、日間嗜睡、波動性清醒度、步態變化與跌倒,這會大幅提升鑑別效率。
- 治療趨勢:阿茲海默早期診斷與新療法評估逐漸重要;同時,運動、睡眠與代謝風險控制,在三類型皆是基石。
護腦營養學堂工具箱(可下載):
- 正常老化 vs 失智健忘一覽
- 三類型症狀時間軸與就醫檢查清單
- 居家安全強化與日夜作息表
相關資源包括失智症早期徵兆與失智症診斷指南,提供飲食、運動及情緒管理建議。
⚠️ 專家警告
突發口齒不清、半身無力、急性意識混亂或連續跌倒,優先考慮腦中風或感染等急症,請立刻就醫。錯把急症當成失智惡化,是最常見且最危險的延誤。
常見問題
問:我家人只是健忘還是失智症症狀?
答:影響日常功能、反覆發生、合併判斷力或情緒變化,傾向失智警訊。正常老化是「想得起來」,失智常「想不起來」且會亂放物、時間地點搞混。若伴隨情緒起伏、語言困難或走路不穩,風險更高。建議先做AD‑8與十大警訊勾選,連續兩週記錄,再帶家醫、身心科或神經內科評估。
問:出現被害妄想或日夜顛倒,要看哪一科?
答:家醫科皆可起步,常轉介身心科或神經內科。BPSD需要排除藥物與身體病因,並評估睡眠、疼痛、感染。醫師會用量表與檢查整體判斷。建議帶情緒與睡眠紀錄、用藥清單去就醫,同步調整環境光線與作息。
問:看到不存在的人(幻覺)時,怎麼處理?
答:先安撫、陪同與轉移注意力,避免硬碰硬。路易體常見清醒時的生動視覺幻覺,某些藥物會加重。必要時醫師會考量藥物與非藥物介入。建議減少夜間刺激與陰影、開小夜燈;若出現危險行為或激越,儘速就醫。
問:走路不穩、常跌倒和哪一型失智相關?
答:血管性與路易體較常見步態與平衡問題。血管性因腦血管損傷出現階梯式惡化,路易體合併帕金森樣步態與REM睡眠行為障礙。阿茲海默中晚期也會出現。建議就醫評估步態與神經體徵,安排復健、助行器與居家防滑設施。
問:台北或台南有沒有低成本檢測與轉介?
答:可從1966、衛生局與地方服務網取得篩檢與轉介。台北有集中入口與下載專區,台南有社區課程與共照連結,多為免費或部分補助。建議先電洽1966,再到地方網站下載十大警訊與就醫指南,預約門診。
問:自我檢測有用嗎?AD‑8幾分要就醫?
答:AD‑8≥2分建議就醫,越早越好。自評是「早期雷達」,但不能取代醫師診斷。建議合併十大警訊與兩週觀察,提供醫師完整線索。把分數、行為紀錄與用藥清單一起帶去門診,提升評估效率。
結論:失智症症狀的自然辨識與台灣資源應用
分辨失智症症狀的關鍵,在於情境化觀察、優先安全、及早就醫與善用台灣在地資源。從十大警訊到三大類型比較,再到台北與台南的實際動線,你已經有一套可直接上手的流程。想把步驟做得更穩?建議到護腦營養學堂下載檢測與帶診工具,像打王前先補裝備,讓全家照護力升級。現在就從一份兩週觀察表開始,給自己和家人更安心的每一天;若持續看到失智症症狀,請盡快安排失智症診斷。
更多相關資訊可參考失智症早期徵兆與失智症症狀詳解,幫助你更全面掌握照護知識。
若想深入了解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狀況,請參閱衛生福利部: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。
欲了解更多官方警訊與教學影片,請訪問國健署:失智症十大警訊(真人版)。
台北與台南的失智服務網提供豐富資源,分別可參考台北市政府失智服務網與台南市衛生局。

 



















